标签归档:儿童启蒙

如何帮助孩子们克服赛前的焦虑感

运动心理学专家丹给足球父母的几点小建议,可以帮助你的孩子们克服比赛前的焦虑感。

Soccer-U12-U13-U14

1.用一些美好的回忆帮助孩子缓解紧张

鼓励他们回想一些表现优秀的比赛,特别要回忆一些细节,甚至那天的气温,穿得什么队服,比赛场地和对手等等。你可以问问孩子“那天比赛的前十分钟感觉如何?你在球场上的动作是什么样?都说了些什么?”如此一来,你会发现孩子们开始回忆之前比赛的美好时光,渐渐忘记了即将到来的比赛的焦虑感。

2.鼓励孩子们构建一个“比赛蓝图”

让他们把精力集中在他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具体小事上,比如鼓励他们想象自己在比赛中:

不停地移动

赢得争抢头球

防守时把对方边锋挤压向边线

从对方禁区到己方禁区努力奔跑

时刻为自己打气

每一次拼抢都尽力

每一次争头球都把握好起跳时机

3.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乐观地看问题

自信来源于平时刻苦的训练,因此,你需要同孩子们多说说他们平时训练时的情景。不要说些不痛不痒“你们训练得很刻苦,明天的比赛一定会表现好。”之类。而要启发孩子自己去回想,“你们队最近练得很刻苦,哪一个部分是你们最近练得最多的?”

一旦孩子们开始和你讨论他们最近的练习内容,你就可以说“我相信你们全队的努力会有回报的,哪一部分训练内容会成为明天比赛表现最好的呢?”

[教学视频下载]巴西足球基本功入门练习方法

视频介绍了很多巴西儿童足球启蒙的个人技术训练方法,包 括球感培养,1v1假动作,带球方法,射门技术等等,对于12 岁以前的个人技术培养非常实用。

1

视频时长:1小时8分钟

语言:英语

文件大小:260.7MB

清晰度:608×352

下载地址:http://pan.baidu.com/s/1mg6434c

在线播放:

视频截图:

2

3

4

5

美国足球观察:过度发达的校园足球埋没天才

现如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校园足球体系,也拥有最具运动天赋的儿童,然而缺乏精英训练系统却使美国国家队始终无法成为世界足球强队。如果美国队希望在世界杯上更具竞争力,那么青训系统必须提供更多的天才球员。道理虽简单,却知易行难。而为了能培养出更好的选手,美国大联盟的各支球队,必须要行动起来了。

115312026

德安德鲁·耶德林(前MLS西雅图海湾人队后卫,2015年1月加盟热刺)是首位在MLS(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中成长起来的国脚,并参加了2014年世界杯。然而耶德林并不是由西雅图海湾人队的青训培养出来的,而是和另外10位国家队队友一样,是从校园足球培养出来的,他们已经是校园系统中的最强者,但在世界杯舞台上表现依然乏力。

现任美国国家队主教练克林斯曼早在2010年就对美国的校园足球体系发过牢骚,在南非世界杯,美国不敌加纳,惨遭淘汰,赛后克林斯曼抱怨,“美国也够奇葩,家长们付钱让孩子练足球,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职业球员,而是让他们能够获得高中和大学的奖学金,这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嘛。”

诚然,校园足球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适当的,因为它可以兼顾学业和教育,毕竟职业足球只适合极小部分拥有天赋的选手生存,然而,同样的困扰是,如果让这些极小部分天赋极佳的选手把成长和竞技的黄金时间浪费在大学联赛里,就是暴殄天物了。因此,为了能让美国国家队有质的飞跃,美国必须要改进青训系统,在这个方面,MLS球队责无旁贷,它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精英青训,持续培养10或11岁年龄组的孩子,发现其中有潜力的球员,而不是让有天赋的孩子把能力消耗在低水平的校园足球系统里。

显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成材率之低同样不可忽视,大部分孩子还是会在校园系统中培养对足球的爱好,也许会参加一些低级别的比赛,他们可以提高美国的足球热情,但无法提升国家队在世界杯舞台的竞争力,也因此,美国不应该过分迷恋校园青训,而应开发自己的精英青训。

让我们借鉴英格兰国家队来看,尽管三狮军团在2014年世界杯上被踢得灰头土脸,但他们是一支转型中的队伍。年龄上青黄不接,但不少青年才俊已崭露头角,技战术配合也不流畅,但拉丁派细腻传切已见雏形,因此,假以时日,英格兰是一支值得期待的强队。而有一家英超俱乐部对这支国家队贡献巨大,它并非传统四强,而是位于英国南部海港的小球会——南安普顿,它同时为国家队贡献了三名队员,拉拉纳,卢克·肖和兰伯特。如果再往前看,边缘国脚杰伊·罗德里格斯,阿森纳边锋张伯伦,沃尔科特,还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皇马的战争机器——加雷斯·贝尔,都打着南安普敦出品的烙印。

这家在英格兰顶级联赛沉浮多年的小球会,自从将沃尔科特和贝尔高价卖出后,突然找到了新的生财之路——精英青训,并从中受益颇丰。前南安普顿执行主席尼古拉·考特斯说,“精英青训不但重要,而且有利可图。我希望能在英超找出首发11人,全部出自我们的青训。”

除了上面提到了当打球星,南安普顿还手握大把的璞玉,94年出生的詹姆斯·沃德普罗斯(英格兰U19国脚),95年的克劳姆·钱伯斯(已加盟阿森纳),95年的山姆·盖勒(英格兰U19国脚),甚至还帮美国培养了一名年轻门将,93年的科迪·克鲁普(曾入选美国国家队),这些90后的南安普顿新秀,也都完成了自己的英超亮相。

仿效南安普顿的精英培训模式,才是美国大联盟和国家队应该努力的方向。南安普顿作为一个现代足球俱乐部,每年的青训开销大概在230万英镑(400万美元),对比刚刚签下巨额转播赞助的大联盟各队来说,理应对精英青训投资更多。

尽管像像南安普顿那样,拥有完备的“教室,医疗中心,游泳池,健身房,录像分析实验室,餐厅,以及办公场所”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但同样回报不菲,试想一下,如果美国青训也能培养出三千万美元身价的球员,那这一切投资都有了意义。

更重要地是,我们拥有了一批从小就技战术训练有素的苗子,而不是像如今的校园体系,孩子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胜负上,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追求胜利,反而忽略最重要技战术学习,并错过了使他们天赋成长的最佳时机,这也是美国国家队在世界舞台上始终无法和一流强队抗衡的原因。

115312027

于此同时,如何保护俱乐部在青训上的投资也是MLS应该考虑的问题,就像纽约红牛竞技部主管安迪·罗斯伯格所说的,“留住青年球员,才能留住投资热情,去年我们就失去了一位非常有潜力的门将,他去了雷丁,而我们所得到的只是他母亲留给我们的一张字条‘多谢’。”而另一名纽约红牛的新星阿曼多·莫雷(美国U20国脚)也免费转投了西班牙俱乐部。尽管如此,如果各支大联盟球队都能从小培养一批精英队员,他们必然会对俱乐部充满感情,即使将来他们无法达到俱乐部的要求,也可以转投其他球队或低级别联赛。

从10岁左右开始进行精英足球训练,是美国足球急需开发的新领域,时代在变化,单纯地依靠校园足球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足球领域的竞争需求,美国大联盟和国家队必须对精英青训的问题重视起来,就像纽约红牛那样,他们已经开始着手建立12岁梯队了。

足球大跃进对美国青训造成的伤害

116719322

本文译自美国青训网站soccerwire.com,作者John OSullivan是美国少年儿童足球培训专家,畅销书作者,经常反思美国青训以及校园足球的一些问题。

JohnOSullivan-Header

如今,足球已经是美国最流行的运动之一了,大约有20%的6岁儿童在踢足球,那么美国足球面临的问题在哪?

可以说,当我们开始集训这些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失败了。根据统计数字,从6岁到12岁,美国的足球人口锐减30%,6岁的时候有560万美国孩子踢足球,等到了12岁,就只剩下不足500万了,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集中于几点:比如过早开展专项足球训练,昂贵的费用,高度组织化和竞争激烈的比赛环境,教练能力不足,以及过分热情却缺乏足球知识的家长,所有这些因素都在把美国孩子们一步一步推离足球场。

于是,孩子们放弃了。

每当我反对早期足球专项训练持的时候,总会听到这样的反驳,“世界其他地方的孩子们只踢足球,比如梅西,罗纳尔多和内马尔,如果他们可以,那么美国孩子也应该这样。”

遗憾地是,持此观点的人们往往忽视了由心理学家和运动医学专家们总结出来的科学结论,那就是青春期之前的足球专项训练并不比青春期之后更好,过早的训练并不能保证他/她未来获得成功。

那么儿童足球专项训练害处在哪呢?如果对照欧洲和南美来看,那里的孩子似乎就是“只踢足球”,却能取得成功,为什么我们反对呢?这其中或有误会。当我们用美国青训对比欧洲和南美的时候,就只有妒忌的份,也因此我们急切地用“专项训练”来模仿他们的“只踢足球”,这两个看上去差不多的概念,却有千差万别的内涵,是值得深入讨论的。

这里我说的“早期专项训练”定义为,儿童在青春期以前,只专注于足球训练并参加高度组织化的比赛,举个例子,比如一名8岁的儿童,非常热爱足球,自愿训练并经常参加联赛性质的比赛,这种情况在美国几乎司空见惯,然而不幸地是,这个模式并不健康。

而上面提到的“只踢足球”,指的是孩子们自发地去踢球,也许是街头足球,沙滩足球,或者小公园里的野球,其中大部分时间是自由游戏而不是有组织地训练,把注意力集中在足球的乐趣上,而不是给孩子们规划一个长远的目标,这些游戏时间同样让孩子们增长经验而又不会失去兴趣,在这一点上,美国篮球就是一个很好佐证,在城市里任何公园的篮球场上总有一群仅仅为了乐趣打球的孩子。

116719298

同样地,梅西,罗纳尔多和内马尔都是从很小就“只踢足球”而不是“专项练球”,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玩球,而不是在7岁的时候就被送进训练场。就像内马尔的教练说的,“我的角色就是让他自由发挥,而不是阻碍他的成长,我不需要教他怎么带球。”内马尔自己也说过,“我常常就是带着球绕着家具跑来跑去,躲开阻挡我的一切物体,我的脚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球,很难描述那种感觉。”

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选手莫过如此,但尴尬地是,在美国,我们总是试图用一个标准来考量青训成果,结果就是“甚至孩子们都开始讨厌足球。”

太多的家长和教练们想当然地认为,刻苦是训练的关键,然而运动科学家和行为分析专家却告诉我们杂乱无序地接受信息往往比“学习”更有效率,那些付过培训费的家长不想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而输掉比赛,而那些收了培训费的教练们也会用追求胜利来证明自己物有所值。所有的这些都让“专项训练”变得更重要,因为他们相信这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诚然,足球培训的确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任何想成为职业球员的选手都必须非常早地接触这项运动,特别是
青训中常常说得“黄金时代”,也就是孩子在8岁-12岁这个时段,是他们技术培养最关键的时刻,而此时的儿童们,无论是“专项训练”还是“快乐踢球”,都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比如,受伤的几率是其他人的两倍;对运动的热情远没有成年人高涨;以及身体协调性和体质不适应,这也是成长为职业选手的必经之路。

如果您的孩子希望在足球这条路上走下去,就只能接受这个现实。然而难道就没有办法在“专项训练”和“快乐踢球”之间找到一个更佳的平衡点吗?

目前看来,交叉项目训练是可行的解决方法之一,不要让12岁以前的孩子只盯住足球练习,广泛地接触其他体育项目,例如篮球,棒球,橄榄球,排球,网球,体操,游泳等等,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防止专项足球训练带来的身体疲劳,而产生伤病,也可以令孩子们始终保持对运动的兴趣。

来自曼联青训的体能教练托尼·斯塔德维克也认为,“12岁或者更小的孩子应该广泛接触不同类型的体育运动。”现代竞技体育对运动员的身心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以往的经验,球员们训练多,比赛多,旅行多,承受得压力也更多,广泛地接触其他体育运动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足球残酷的竞争环境。

美国足球青训与其他国家有何不同?

本文译自美国青训网站soccerwire.com,作者John OSullivan是美国少年儿童足球培训专家,畅销书作者,经常反思美国青训以及校园足球的一些问题。对比中国足球,我们还没有校园青训系统,人家已经开始反思校园足球的弊端了,这差距……

JohnOSullivan-Header

首先,从足球文化来看,在美国,足球只是众多运动的一种,绝不是唯一,甚至远远不是最好的那个。这也造成了付出同样努力训练的孩子们,完全可以从事别的运动,比如橄榄球,篮球或者其他工作得到更好的报酬,而不是职业足球。

相比于某些国家,特别是南美国家,足球几乎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他们没有任何其他运动或者行业作为后路,于是自然选择会将最有潜力的选手送向职业足球这条路上,于此同时,他们的足球文化也让那里的孩子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足球,并且心甘情愿为足球付出一切。

其次,美国的训练费用也是横亘于很多选手面前的一座大山,孩子想踢得好,就要支付不菲的训练费,这种情况直到12岁才有机会得到改善,前提是你需要入选MLS大联盟旗下的青训队伍。美国的儿童青训系统简直是靠钱来选材,不是看天赋。

而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足球是免费的,无论是政府资助的青训俱乐部,还是街头足球,或者职业俱乐部资助的青训学院,尽管他们可以通过培养职业球员来赚取利润。唯一阻碍孩子们踢得更好的是他们自身的能力,只要你有潜力,就有学习足球的资格。

最后,美国球员培训模式也出了问题,尽管很多人不想承认,但美国的青训理念是基于团队并对胜负过分着迷的。

在某些州,甚至有6岁或者9岁的儿童比赛,还会装模作样地为他们颁发州冠军的奖杯,这些不但产生额外的成本,还会让教练对球队的胜利过分执着,因为赢球越多,就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收入,对教练的生意来说是不错的,然而这样就难免忽视对个体球员的培养,最终的结果是,美国队至今没有令人难忘的球星出现。就像美国女足冠军队成员香农·麦克米兰(Shannon MacMillan)说的,“没有成年队的教练会在意你在9岁时候赢得的冠军。”

在足球发达国家,他们的青训俱乐部全部是以选手个体为中心进行的,低级别俱乐部盼望把优秀的个体选手送往高级别俱乐部而赚取利润,而高级别俱乐部希望优秀球员补充到自己的一队,或者交易给其他俱乐部,这种关注个体培养的模式是足球生态圈最有效率的方式。

因此,美国青训这种以团队为中心,忽视个体培养,以及之前提到的“早期专项训练”,种种因素叠加一起,成为了阻碍美国青训系统产出真正世界级足球选手的原因。

基本功练习:像哈维一样传球

XAVIIIIII

这个简单的训练课设置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球精度,也是目前英格兰青训中的常规科目。

训练目的:在有逼抢的情况下精确传球。

训练准备:4个球,几个角锥,最少两名队员即可。

Xavi

如图摆一个24×18码(22米x16米)的场地,场地一端摆三个训练角锥,每个角锥上放一球。

cone
训练角锥

 

训练流程:

A1队员带球沿红箭头前进,把球停在B1队员处。

A1队员无球跑,绕过远端的一个角锥。同时,B1队员开始带球进入场地。

A1队员开始防守并干扰B1队员带球。

B1队员的目标是远处摆在三个角锥上的球。

B1队员必须想办法用传球击中任一角锥上的球。

B1队员不能进入End Zone,也就是不能离目标球太近(至少4米)。

阿森纳主教练温格谈青训

wenger-wilshere_1616736a

记者:众所周知,阿森纳俱乐部在您的领导下对发现和培养青年才俊有独到之处,请问这方面有什么秘诀吗?

温格: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某些教练对年轻球员身上的特质比较敏感吧,不谦虚地说,我确实在这方面比较敏感,但是,这种感觉是建立在我多年来的经验之上,我购买过很多年轻球员,但我必须要承认,我得到了很多球探和其他教练员的帮助,一旦我相信某个球员,那我就会给他一个机会。

记者:年轻球员什么年龄段的时候能发现他们的潜力呢?

温格:12岁的时候,球员的技术已经定型,可以看出来他的个人技术是否能达到职业标准;14-16岁的时候,可以看出来他的身体条件是否能适应职业比赛;16-18岁的时候,你需要观察他是如何与队友相处和交流;20岁的时候,能看出来他的精神力是否足够强大去踢职业比赛,他能否经受住诱惑?能否为成为一流球员而舍弃一切?这些都是教练员要时刻观察的事情,一旦有机会,你就要抓住。

记者:您需要观察多久才能发现某位球员符合您的要求呢?

温格:最初20分钟里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有些天才你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但有些稳定型的选手就需要观察很久,甚至要长达6个月时间。你只需要1分钟就能发现13岁时的梅西是个天才,我看过他那时候的录像,带球,射门,绝对是个天才,但对其他大多数球员来说,就没这么明显了。

记者:在职业足球的压力下而放弃的年轻球员很多吗?

温格:是的,我见过非常多。最主要的是伤病和健康问题,很多非常有才华的年轻球员,仅仅因为先天身体素质的限制,不得不过早地中断职业足球生涯,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选手每天必须开心地起床训练,没有身体上的痛苦,这听上去很简单,但事实上却很难。

记者:以您的执教经验来看,曾经错过有潜力的选手吗?

温格:坦白说,在职业足球和球探体系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错过优秀球员的概率已经变得很小了,但在我年轻的时候,由于信息闭塞,好球员或许会因为没有展示的舞台而被错过,但如今这种情况已经不多。在英格兰,只要你的球技优秀,就会有机会。但从另一方面讲,我已经有40年的青训经验了,但仍然一次次错过顶尖选手,因此,我也用这些来鼓励那些选手不要放弃追逐自己的梦想,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

记者: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革命,全世界的青训方法越来越同质化,那么英格来的青训是否也如此,或者有什么差异?

温格:英格兰青训水平一直在进步,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如今的年轻球员水平比过去要提高了非常多,我刚开始正式练习足球的时候已经19岁了,而现在的孩子差不多5岁就开始了。

记者:我记得您在2007年的时候曾经说优秀的英格兰年轻选手越来越多,您现在还持相同观点吗?

温格:是的,最近几年我一直对我的教练们说,我从没见过如此多的英格兰青年才俊,媒体一直抨击阿森纳只用外国选手,这是不公正的。

记者:请您评价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相比,英格兰年轻选手的技术水平如何?

温格:10年以前,与其他国家的同龄人比,他们有所欠缺,接球能力和基本技术都略显粗糙,但如今,英格兰的青年选手已经追上来了,这些可以从17岁或19岁年龄组的国际比赛中看到。英格兰的教育系统和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青训系统改进了很多,才达到目前的成就。

记者:在您所有执教过的队员中,哪一位是最令您骄傲的呢?

温格:我不能说出某个具体的名字,因为这对其他人是不尊重的,很多非常努力的球员同样获得了非凡的成就。要是有人在图拉姆小时候就说他将来会成为一流球星的话,那我一定会认为那人疯了,因为图拉姆从小并未表现出任何过人的天赋,然而事实上,他成为了法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球员之一,我为他的努力感到骄傲。人类有时候就是这样,充满惊喜,才让人兴奋。

编译/Soccerbee

足球家长的五大误区

angry-parent-on-soccer-field

本文译自美国足球青训博客soccerwire,反映了全世界足球家长们的普遍问题,如果您家的孩子热爱足球,正在学习足球,那么家长也最好自查一下,有没有犯过下面所说的五大错误。

bb

错误一:一味地批评孩子在场上的失误

没有球员不犯错误,一位聪明的家长会说,“勇敢点,别怕失误。”孩子们会从错误和失误中学得更宝贵的经验,而不是去避免失误。很多孩子为了躲避1v1时失败,总是选择传球,这时候家长就应鼓励他/她,真正的选手在应该过人的时候过人,应该传球的时候传球,不要犹豫或者胆怯。

错误二:总是向教练抱怨自己孩子的上场时间太少

这几乎是所有家长和教练都遇到过的事情,但有时候,你的帮忙反而适得其反,要让孩子们适应这个足球世界,尊重教练的选择。

错误三:对足球一无所知

经常与孩子交流一下他们学了什么,会让他们更积极。如果家长对足球一无所知,那么很难想象孩子们还会有兴趣。

aa

错误四:比赛时在场边胡B指挥

很多家长喜欢孩子们比赛时在场边指挥,大喊什么“快传”“射门”之类的,其实大可不必,就算您是拥有证书的职业教练,也不能越俎代庖,试想场边站着20多位主教练在指挥比赛,这还是足球吗?因此,场外的家长只需欢呼和加油就行了。

错误五:赛后对比赛全面分析总结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的孩子懂得他们在场上的表现,而且教练已经做出了专业的赛后分析,家长就不用再给一棒槌了。当然,适当的赛后聊天是应该鼓励的,但话题应该是场上的某一个瞬间,比如,你的孩子最近正在练习左脚传球,而他在场上尝试了几次等等,而不是做全场分析总结,令人生厌。

编译/Soccerbee

女足家长后悔让孩子踢球

AAAA

转载自《半岛晨报》(2012年11月)

“这样的足球踢它干什么?现在孩子是要文化没文化,要保障没保障。全运会之后怎么办?在比赛中受伤了怎么办?我真是老后悔了,看不到希望啊。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选不上,去读高中呢。 ”——A女士

本报26日刊发了一组关于女足生存现状和未来前景的报道后,一位球员家长通过本报热线与记者取得了联系。因为孩子尚未成年,而且孩子目前还在队中踢球,A女士希望隐去她和女儿的名字,因此在这里以化名代替。A女士的女儿小雪今年16岁,现在外地一支青年队踢球。A女士说,让女儿选择了这条路,她现在后悔死了。但没办法,一方面,女儿确实热爱足球,另一方面,现在也没有回头路可走。“我就是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一下女足,让她们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 ”

A初一就放弃了学业

小雪接触的第一项运动,不是足球,是排球。之所以说是接触而非从事,是因为她的家长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让女儿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就是想让她去锻炼一下身体。”A女士说,放暑假让孩子去打打球,权当是请人看孩子了。

结果,学排球的小雪被一位足球教练看中了。A女士回忆说,那时小雪还在读小学五年级,教练来和她商量,问能不能让小雪学足球。征得家长的同意后,教练帮着小雪转学去了另外一所学校。升初中后的第一个寒假,小雪跟着球队去广西参加了冬训。当时,她们这支队伍表现还不错,在全国同年龄队伍里也比较有竞争力。从广西回来后,小雪开始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踢球上。A女士回忆说:“再就没怎么上学。 ”

那是让A女士后悔终生的事情,只是,当时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初一开始就几乎放弃了学业,小雪的未来基本就押在了足球上。

“她连初中都没毕业。 ”A女士说,小雪的初中班主任人很好,拍毕业照的时候,小雪不在,班主任还特意找来了她的照片,通过电脑合成,把这个足球生也加进了全班合影里。名义上,小雪现在还有学籍,还挂在某学校。但实际上,她早就不读书了,现在就是想去读,也听不懂,跟不上。

B与读书彻底说再见

如果还在读书的话,小雪现在应该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了。但现实情况是,过去的同学都在课堂上听讲、苦读,小雪却每日奔跑在训练场上,传球、铲球、争顶。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小球员被淘汰掉了,也有些小球员,因为家长不让踢,而离开了足球。小雪属于比较有天赋的孩子,也曾入选过国少队。被淘汰掉了的伙伴去读高中了,她却与另外一些伙伴离开了大连,去了外地一支青年队。她加入外地一支青年队至今已经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原来在家时,每天上午都还要去上课,下午再去训练,现在,这个做做样子的过程都免了。

“当时也挺犹豫的。 ”A女士说:“我和教练说,十几亿人里选十几个人,怎么能说我家的孩子就能踢出来?教练说,就算踢不出来,将来要是能念个体育大学,当个体育老师或是教练什么的,不也挺好吗?我想,孩子也是真心喜欢足球,从小就看球,所以就同意了。等到去外地青年队时,教练说,这个得你们自己定了。当时我们也是不懂,觉得都已经踢上了,还是去吧。 ”

C路越走越窄

A女士说,小雪所在的那支青年队,包吃包住,但没有工资,也没有津贴,也就是在过年的时候能发点钱。小雪因为不是主力,有一年过节只拿到了1000元,说是给的压岁钱。还有一次,因为战胜了以前从未赢过的北京队,队里也给发了1000元。“平时的零花钱,买个洗漱用品、零食什么的,都得家里拿钱。现在连往返大连的路费都不给报了。 ”

A女士说,还有另外一笔费用要交。因为小雪的学籍挂在某学校,每年家里都要交2400元学费。

现状不是很好,更重要的是看不清未来。成年女足的生存状况也很窘迫,这让A女士尤其后悔当初的选择。“这样的足球踢它干什么?现在孩子是要文化没文化,要保障没保障。全运会之后怎么办?在比赛中受伤了怎么办?我真是老后悔了,看不到希望啊。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当初选不上,去读高中呢。 ”

坚持,还是放弃?A女士说,她和女儿都很迷茫。“孩子是真喜欢足球,现在踢不上主力,有点不想踢了。但如果说不踢吧,还是有点舍不得。另外,不踢能干什么呢?再去上学,什么也听不懂。现在是家长犹豫,孩子也犹豫。十六七岁的孩子,真不应该承受这个压力。 ”

A女士不知道女儿的出路在哪里,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她说,之所以主动联系报社,主要是希望外界能够多关注一下女足,希望女足的日子能好过些。